研究王昭君,班固(32-92)的《汉书》和范晔(398-445)的《后汉书》是最基本的史料记载,人们都将之当成信史。然而,两书在记载王昭君事迹时,是有明显歧义的,致使人们对王昭君的研究诸说纷起。按说,《后汉书》撰成于《汉书》之后三百多年,应当有许多新的资料补充,但事实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一、是“王樯”,还是“王嫱”?
为方便分析,先将《汉书》、《后汉书》所载王昭君事迹抄录于下。
《汉书·元帝纪》记载: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下》记载:
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 ,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前31年)死。……(大阏氏长子)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絫若鞮单于。……复株絫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
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人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比较两书所记王昭君事迹,在诸多方面都是有差异的。那么,如何认识这些差异呢?
二、昭君是名字还是官职?
《汉书》“元帝纪”称昭君为“王樯”,同书“匈奴传”又说“王牆字昭君”,“号宁胡阏氏”。《后汉书》又说“昭君字嫱”。这里除“宁胡阏氏”显然是政治封号外,王昭君、王樯、王牆、王嫱,当以何为是呢?祁和晖先生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王昭君除“王”姓可以肯定外,其他的所谓名和字,只是标志某种特征以明身份的呼号。
王昭君以民女被征入宫,仅“待诏掖庭”,初无封号,其名字不会被注意。后宫无封号的宫女成千上万,皆难详其名字。有些宫女直到后来贵幸,也仅留其姓,不存其名。如汉高祖的戚夫人,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景帝之母窦太后,汉武帝的宠姬尹婕妤、钩弋夫人、李夫人等,都留姓而不留名。钩弋夫人姓赵,她入宫前因其两手常握拳弯曲,入宫后初号“拳夫人”,后移居钩弋宫,又称“钩弋夫人”,其子即为汉昭帝。由此可知,西汉后宫的宫女从入宫之日起,即不呼其娘家名字,因而多不详其本来名氏字号。
《汉书》第一次提到王昭君时,称其为“王樯”,这“樯”字很可能如“拳夫人”的“拳”字一样,仅是与被征选入宫时的某种特征相联系。《康熙字典》释“樯”为“船樯帆柱也”,即是一位船载而来的王姓姑娘。《汉书》后又称她为“王牆”,牆与樯,同音假借。这樯、牆的前后用字不一,反映了这两个字都不是王昭君的真实名字,而只是一个记音义的符号。其作用尤如“拳夫人”的“拳”字一样。
到《后汉书》时,范晔将“王樯”、“王牆”均改为“王嫱”。《说文》说:“嫱,妇官也,从女墙省声。”范晔大概认为王昭君赐嫁匈奴单于,当已具有宫中女官资格,于是改“樯”、“牆”为“嫱”。后世因王昭君系历史上有功的著名美人,又取其女性特征,逐渐淘汰了“王樯”、“王牆”的称呼,使“王嫱”之称统一起来。
“昭君”一称很可能是封号而非字号。《汉书》说“字昭君”,《后汉书》却说“昭君字嫱”,这种记载上的矛盾就已透露出这一点。“王昭君”三字似乎为这样一种含义:代表汉家君王光临匈奴的王姓姑娘。这称呼是她出塞前夕所赐封号。因她“待诏掖庭”时,并未得到汉元帝的封赐,当呼韩邪单于自请为汉婿时,汉皇理应以后宫未受封号的处女加封号为赐,如已受封为汉宫女官,从名份上说已属于汉皇的妻属,在外交上是不宜赐给匈奴单于为妻的。为表示对和亲的重视,又必须使和亲宫女有一定身份,在王昭君出塞前夕,汉元帝必须选择适当的封号给予封赠。王昭君不是皇室支系,不能封为公主,于是便只能按她具有“光明汉宫”的美丽和代表汉皇光照匈奴的政治使命赐封她为“昭君”。
西汉本有赐封女子为“君”的惯例。如汉武帝封其同母异姓大姊为“修成君”便是一例。《说文》谓“昭,日明也。”“昭君”即汉皇光照匈奴的象征。她不仅有惊人的美丽,而且负有替汉家君王传播光明、和番宁胡的重大使命。“昭君”与“宁胡”,皆为政治含义丰富的称号,正是在王昭君“和番”这件政治大事中双方君王政治意图的对应,也是对“和番”能取得良好政治后果的祝愿。汉元帝还因此事改元为“竟宁”,同样透露出对此事的愿望。
如此说来,王昭君除姓王可以确定外,她的真实名、字都应属不详,并且难以考证,很可能是本来就没有,后世是因其政治封号而习称“昭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