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正传,这个参谋本部算是开张了,可是上哪儿去找参谋呢?
当时已经有了陆军士官学校,成绩特别优秀的毕业生会被送到欧洲去留学,但是人数很少。学参谋专业的就更寥寥无几了,其中正式毕业、得到参谋证书的,就只有在法国陆军大学毕业的小坂千寻中尉一人。
怎么办?山县们决定自己办大学。没老师怎么办?请洋人。请哪儿的洋人成了问题,到那时为止,日本陆军学的是法国。但是普法战争的结果,让日本人对法国起了疑心,普鲁士的陆军看起来更妙。到欧洲一考察,好吧,德意志简直太对胃口了。都是野心勃勃,拼了命要赶最后一班车的;而且德国差不多是内陆国家,特别注重陆军,这和山县们一直认为的海军只不过是陆军的附庸又不谋而合(日本军队的第三个二元化:陆海不协同,这个以后再说);更加巧的是,德国总参谋部也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机构--至于山县们要弄的这个参谋局(后来的参谋本部)到底是自有知识产权还是从德国引进的,到现在还有争论,反正不管怎么说,这就更合山县们的心意了,于是就定了下来请德国教官。
德国人推荐了两个人,梅克尔少校和戈尔茨大尉。别看戈尔茨军衔比梅克尔低了一级,但军事素养很高,刚刚出了一本书叫《全民皆兵论》,德国人甚至认为戈尔茨总有一天要做到总参谋长。而梅克尔呢,只是个战略战术的专家,对于战争不是很内行。但是德国人把戈尔茨给派到土耳其去了,当时德国人为了抢殖民地,正打着从奥地利经巴尔干小亚细亚通往波斯湾的主意,比起日本来,土耳其要重要得多。
没办法,找不到马牵头驴子回来也算是办成一件差,就这么着,把梅克尔少校领回来,办起了陆军大学校,专门培养参谋人才,最初的学校就设在参谋本部大院里。
办了学校,就开始招生了。招谁呢?服役两年以上,28岁以下的步兵和骑兵少尉;服役一年以上,30岁以下的炮兵、工兵中尉。考生的合格率据说是只有10%,看起来生源还不错。
真的这样吗?非也。这种招生制度其实隐藏了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日本陆军有办中学的传统,这种学校叫做“幼年学校”,从高中开始一直到士官学校,培养自己需要的军人(这种传统到现在还在继续,日本陆上自卫队还有自己的中学),这种从小开始培养的军人,作为军人来讲不错,但是不懂政治,不懂社会,只会打仗。他们的考试成绩肯定优秀,合格者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这种人。这种对政治和社会一无所知的人,一旦到了重要岗位上,而又没有制约他们的力量时,他们会干出些什么是可想而知的。 还有一点,就是招生兵种里好像缺了一种:辎重兵。当时对辎重兵的规定是:士官学校骑兵科毕业的都可以报考,但毕业后回骑兵。也就是说,参谋本部当时就没有要兵站参谋的打算,参谋本部就没有兵站课,只有一门运输课。古来兵匪一家,藩主们都不养兵,当兵的要吃饭自己去抢。抗战时日寇的“以战养战”的行为,实际上就是这种传统的延伸,整个二战当中,日军的抢劫行为在参战各国军队中是最多的,而且是全军普遍性的有组织的抢劫。
学生有点先天不足,老师就更有点发育不良了。只要看看这个所谓培养高级参谋人才的陆军大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就知道了。
梅克尔是战略战术的专家,所以他在课程设置上也是绝对的实务优先。陆军大学校的学制原来是步兵、骑兵出身的三年,炮兵、工兵出身的两年。理由是炮兵工兵们懂数学,少学一门课,只要两年就够了。
到后来大概自己也醒过味来了:哪怕你炮兵、工兵个个都是数学家,问题是这陆军大学校又没有1/3的数学课,凭什么炮兵工兵们少学一年?这才大家一律平等了起来。
陆军大学校的课程分“普通学”和“军事学”两类。普通学包括“交通、历史、数学、统计、国际公法、法律、外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汉语)”,共608课时;军事学再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种,学科包括“马学、卫生、会计、兵器、建筑、参谋学要务、战史、战术、海战术、地形、沙盘、要塞战术”,共1796课时,术科包括“马术、参观、野外测量、现地战术、参谋演习拉练、战史旅行、基层勤务、秋季演习、参加特别大演习”,不算马术共304天,马术是806课时。
光从课程设置上看不出什么问题,但看课时安排就有问题了。战术有关课时为10的话,战史有关课时只有3,而真正的参谋要务只有1。
咦,不是要培养参谋的吗?其实没有人弄得清楚,陆军大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人。一开始是说培养参谋人才,过几年又说要培养参谋及其旅团以上的副主官,再过了几年又要培养参谋及其高级指挥官了。没人弄得懂。
不但培养目标模糊,这个号称日本军队最高学府的陆军大学校,一开始居然连校长都不设,就派一“干事”来管,你说邪门不邪门?其实理由很简单,参谋总长山县有朋不想弄一个校长出来妨碍自己直接管理陆军大学校。直到山县不当参谋总长了,才给陆军大学校设了个校长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