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日本在这场大赌博中赌赢了。赢在他有缜密的计划、清楚的目的和全国一体的作战方式。
伊藤博文以其自身的威望、资历和天皇对他的信任,克服了山县有朋造成的政治军事、军政军令和陆军海军这三个二元化,赢得了这场战争。
伊藤博文是个中国通,对汉文化造诣很深。其实不仅是他,当时整个日本上流社会对汉文化都是很精通的。所以他们能够克服日本军队轻视情报参谋的劣势,正确地判断了大清国可能的反应,和西太后、李鸿章等人可能采取的策略。再者甲午战争的规模不大,延时也不长,靠在朝鲜半岛的掠夺和抢劫,就能弥补日本军队轻视兵站的传统了。
但是还是那句话,中日甲午战争是由于大清国的对应过于拙劣,才使日本很侥幸地赢得了战争。尽管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失利,以致被全歼,但是清军如果敢于在直隶平原和日军主力展开决战(就像日本参谋本部所计划的那样),最后鹿死谁手也未可知。起码和谈时的条件会改善不少,就像日后日俄战争的和谈那样。
说句老实话,其实老天待大清不薄!甲午战争日军死、残(永远丧失战斗力)共计17282人,几乎占日军全部兵力的1/10!有人会问,没听说过日军在甲午之战中吃过什么大败仗呀,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损失?是老天爷在帮大清的忙,日军死残中九成以上是病死的,脚气、痢疾、鼠疫、霍乱和冻伤,要了那帮鬼子的命。
老天在大清一边,可是大清为什么就那么不争气?为什么大清不能再坚持一下?
那么日本人从战争中学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学到。山县有朋在战时被伊藤博文耍了个痛快,正憋着一口气要找回场子来呢,如何肯把功劳记到伊藤身上,承认自己的过失?这个场子怎么找呢?人家有办法,他鼓捣天皇成立了一个所谓“元帅府”,内设四名元帅:第一名当然是他山县有朋本人;第二名是原陆军大臣、甲午战争时的第二军司令官、时任参谋总长的大山严;第三名是皇族将领,甲午战争时的参谋总长、征清大总督小松宫彰仁;最后一名是海军的西乡从道。这位西乡从道,就是前文所说的南西战争兵败自杀了的“贼军”首领西乡隆盛的亲弟弟,不仅如此,大山严也是西乡隆盛的小舅子!由此看来,可能日本人不太划什么“红五类”、“黑五类”的成分,您能想像西太后老佛爷会重用肃顺亲王的亲弟弟和小舅子? 这个元帅府不是政府衙门,只是一个天皇的咨询机关,有点像现在时髦的think tank(智库),提出来的意见也没有专门的政府衙门去负责落实执行。有人要问了,这个元帅府有什么用?回答是没什么用。那只是山县有朋要加强军人地位,来抵抗甲午战争后越来越强的文官势力的一个举动罢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扩大了问题。
您看四个元帅中,陆军就占了三个,剩下一个西乡从道,虽然现在是海军,可原来是做过陆军卿的。就在甲午战争时,因为陆相大山严奉命出征,身为海相的西乡从道就干脆身兼海陆两相,您说他到底是海军还是陆军?
海军被轻视到了如此地步,就只能忍气吞声?那倒不,海军们也不闲着,他们鼓捣出来了一个什么“军事参议院”。由元帅们加上陆海相、军令部长(陆军参谋总长大山严已经是元帅了),再把所有陆海军大将们拉来陪坐,想由此来和陆军抗衡。
大本营、参谋本部、军令部、元帅府,现在再加上一个军事参议院。这种床上叠床、屋上架屋的组织结构,现在是彻底没人能弄明白了。
伊藤博文干吗去了?本来伊藤博文平时就不管军务,再加上他那几年正走背字,在对俄策略上和其他人意见不合,都快被赶去“上山下乡”,发配朝鲜去了,过问不了中央的事。
就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开始了第二次大赌博:日俄战争。
甲午战败,大清赔了白银23000万两,折日洋344050万。日本花了战费日洋2亿,白赚14000万。战争赔款中,分给了陆军5400万,海军12500万,用来扩展军备。
不光是日本成天惦记着朝鲜半岛和满洲,北边的俄国人也一样。不过俄国人惦记的顺序不同,俄国人是先满洲后朝鲜。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俄国人借口义和团事件,出兵15万占了东北全境,现在已经几乎被人遗忘的“江东六十四屯血案”,就是那个时候的事。两年后1902年虽和大清签了条约,答应归还东北,六个月一批分三批花一年半时间从东北撤军。但头半年过去了,一兵一卒未撤,还大有窥觑朝鲜的行动,要知道朝鲜国王高宗这时候被日本人追杀,就躲在俄国大使馆呢!俄国人要干的话,他可以制造出一个非常合法的政权来。这一下日本人可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