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位女火车司机
田桂英 靠经验控制速度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徐扬
80岁的田桂英老人,在家闲坐时喜欢翻看过去的老照片。她最喜欢的照片,挂在家里最显眼位置。一张是毛主席接见她的留影;另一张则是她手扶火车车窗、颈上系着白毛巾,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
在新中国60华诞前夕,记者来到田桂英位于沈阳的家中采访。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这位与共和国一路走来的耄耋老人,一说起过去,就仿佛回到了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出生在大连一个渔民家庭的田桂英,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那年,我在大连铁路机务段食堂卖饭票,听说要招收一批女火车司机,就立即报了名。”要成为火车司机并不容易,尤其是重体力劳动对妇女身体条件的要求高。田桂英清楚地记得,她是从1949年6月18日开始练习投炭的。当时的火车全是蒸汽机车,靠烧煤运行。“10多斤重的平板锹,15分钟要送280锹,相当于每3秒一锹煤。”田桂英说,一个小时下来就腰酸背疼,当天练完就累得直不起腰来。经过种种严格训练,1950年2月,田桂英和姐妹们终于通过苏联专家的考试。1个月后,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三八”妇女节,她们九人被铁道部命名为“ 三八”女子机车包乘组,田桂英则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
“那一天太隆重了,我一生都忘不了。欢送的人们送上了锦旗,上面绣着‘妇女的火车头’,我的眼泪总也止不住,激动得连路都不会走了。”
从此,田桂英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无数女青年的偶像。1951年,由舒绣文、孙道临等人主演的电影《女司机》在全国上映。这部以田桂英为原型的电影再次引发了女青年们对报国择业的思考,很多以前不曾出现妇女身影的岗位,都陆续看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景象。
1950年、1951年,田桂英作为全国劳模两次进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田桂英说,毛主席第一次见到她时有些不相信地问:“你能开动大火车?”田桂英激动得说不出话,事先准备的“全国铁路职工祝毛主席身体健康”的话全都忘了,就是使劲握着主席的手。毛主席觉得她使劲,就说:“你的脾气不小呢!”“我对主席说,想开火车到朝鲜战场上做贡献……主席说,在国内做好工作一样支持抗美援朝。”
毛主席的嘱咐激励了田桂英一生。无论是后来当上了沈阳铁路局第一位女工程师,还是在文革时被打成“假劳模”,田桂英始终心系中国铁路事业。 2007年,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田桂英还忍不住买票坐了一趟“动车”。田桂英笑着对记者说,刚解放时火车条件简陋,冬天冷夏天热,驾驶室连速度表都没有,完全靠经验。而如今,“动车舒适又快捷,60年来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内地第一位手机用户
徐峰 “大哥大”被当成发报机
第一位手机用户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朱珠
2009年9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一份报告宣布,截至2009年7月,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突破7亿户。这一令全球咂舌的数字,是如何写成的?这要从1987年说起。
1987年,广东省为了与港澳地区实现移动通信接轨,于当年11月18日开通我国内地第一个大容量蜂窝公用移动通信系统。以后被称为“手机”的移动电话,随之出现在中国社会上。但那时,人们叫它“大哥大”或“飞电”。
推出第一批移动电话的,是广州市邮电局无线分局。
那时,做海鲜餐饮生意、年仅23岁的广东人徐峰,已在商业上有所成就。通过在广东省邮电局工作的亲戚的帮助,1987年11月21日,他到广州市邮电局无线分局,填写了一张移动电话入网申请表,买下一部“大哥大”。当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张申请表不仅成了中国移动通讯发展史上的一份重要资料,也使他成了中国内地的首位手机用户。同批的“大哥大”只有100部,因此号码也只有100个,都是6位数字的短号,号段从901000至 901099。为图吉利,徐峰选中了901088。拿到“大哥大”后,他立即拨通了自己身边的一部固定电话。
徐峰的“大哥大”,跟现在的手机相比,着实让人不敢恭维——它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重量在1斤以上;除通话之外,它没有别的功能;通话质量不够清晰和稳定,通话双方常常得大声喊叫,才能让对方听清楚;一块大电池充满电后,只能维持30分钟的通话;它身价昂贵,仅裸机就需2万元左右,入网费也高达6000元。
虽然如此,“大哥大”在当时仍是紧俏货,有钱难求。用户购买、维修“大哥大”或选号,通常都得请客吃饭,与运营商拉关系。徐峰回忆说:“为了买部‘大哥大’,请客所花的饭钱,甚至比‘大哥大’的价格还高。”此外,在营业厅购买“大哥大”或者办理相关业务时,不但要排长队、看营业员的脸色,还得面对非常复杂的程序,需要反复打申请报告、盖章。
徐峰作为我国第一位移动电话用户,经历的趣事远不止这些。他很清晰地记得,那时,朋友们对他手上的“砖头”非常好奇。徐峰告诉他们,这是不用绳子的电话,能打到很远的地方。为了证明给他们看,他拨通美国的一个查询台后,让朋友们挨个传递“大哥大”。朋友们听不懂电话那头的英语,徐峰就又拨通香港的电话。当大家都听得懂的粤语从“大哥大”里传出时,朋友们震撼得无话可说。现在,徐峰早已忘了他曾经做过多少次类似演示。
有一回,徐峰不慎丢了“大哥大”。拾到的市民认为这是特务用的“发报机”,第二天便把它交给了公安局。公安人员也没见过这个东西。幸好上面还有 “广东邮电局”的标签,他们便立刻与广东邮电局取得了联系。经邮电局验证,这是一部蜂窝移动电话,用户是徐峰。5天后,邮电局通知徐峰去取回电话,并建议他向那位敏感的热心市民支付500元的“感谢费”。
还有一次,徐峰带着“大哥大”到香港办事,在出关时被工作人员拦下。海关方面费尽周折,才了解到这并不是国家管制的高科技设备。但是,由于徐峰无法提供这部“大哥大”的报关单,海关方面仍然不放行。徐峰磨破嘴皮也不管用,最后写了一份书面保证,承诺在返回时将电话带回广州,这才得以出关。
如今的徐峰,已是中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南海渔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说,对于自己的“中国第一部手机”,他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一直用到了移动模拟网络转为GSM(全球移动通讯系统)网的最后一天,直到移动公司的客户服务人员通知他,模拟手机已经不能再使用。此后,他一直将它珍藏在家中。只要一谈起它,徐峰就会感叹一番。他说,从当初只有极少数人用得起“大哥大”,到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这足以体现国家的飞速发展,意味着中国“国强民富”的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