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本控制“盲流”进入城市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为了努力实现工业化,工厂新招收了几百万工人。但是,中央政府发现,这些新工人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是寻求非农就业的农民,于是下令禁止国有工厂继续从农村招收工人。并且,政府开始控制农村“盲流”进入城市,从此,“盲流” 一词特指那些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
1955年6月22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文件要求,全户或个人迁入或迁出县级行政区时必须向县一级政府报告和领取迁移证。
1958年1月9日,中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实施,从此有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口之分。之后,户籍制度像一条无形的带子,束缚着人们的自由流动。
小小一册户口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束缚力呢?户口的作用与它被赋予很多功能有关,户口与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公民的权益挂起了钩。
户口制度在“大跃进”期间受到严重干扰。1957到1959年“大跃进”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5%增加到20%,国营企业工人从1957年的1500万增加到1960年的3900万。“盲流”可以在城市找到工作,但有没有粮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大跃进”之后,经济受到破坏,严重的饥荒横扫中国大地,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地区。1961到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800多万工人和50万干部,连同他们的家属,下放到农村。从此以后,维持严格的户籍制度再也没有动摇过。
户籍制度维持的是城乡差别,但在当时的国情下,实属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