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著名影星王丹凤唯一审阅并授权出版画传
展现绝代美人艺术生涯、彰显传奇影星魅力风采
她是中国影坛主演和参演近60部电影的高产著名女明星;她是唯一一个参演根据大文豪巴金《家》、《春》、《秋》改编同名电影的著名女明星;她是唯一一个应邀参加美国总统里根就职典礼的中国籍著名女明星;她是唯一一个前往加拿大拜访客居异国他乡的昔日“电影皇后”胡蝶的著名女明星;她就是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王丹凤。著名影星王丹凤本人珍藏半个多世纪的剧照、从未公开的生活照,以及各个时期的社会活动照300余幅和刘澍先生多年搜集珍藏的照片构成了这本画传的主体。配以提纲挈领的文字,整本画传通俗生动地描述了王丹凤从影迷到明星的艺术生涯,以及在艰苦年代的生活际遇和息影后的晚年时光,比较全面地把握了传主的人生履历基本主线,展现了王丹凤的艺术造诣、人格魅力和动人风采。
“玉凤”变“丹凤”
祖籍浙江宁波的王丹凤,1924年8月23日出生在上海。经¬营旅店为业的爸爸给她起了个优雅而又吉利的好名字,名叫玉凤。
虽然说王丹凤并非艺术世家,但父母亲却爱看地方戏,每次上戏园或剧场的时候,总是把王丹凤带在身边。久而久之,耳濡目染,那光彩华丽的舞台在女儿稚嫩的心田里,悄悄地播下了一颗崇尚艺术的种子。在那个时候,王丹凤是过足了“戏瘾”,在她看过了上映的如《孟姜女》、《新地狱》、《三笑》、《化身姑娘》、《姊妹花》、《木兰从军》等等,不过,当时的王丹凤,还仅仅是一个狂热的小影迷。在自己闺房的床边,贴满了从¬报上剪下来的许多明星照和剧照,特别是把周璇、袁美云、胡蝶、阮玲玉、陈云裳等人主演的电影奉为至爱,把她们当作自己崇拜的“青春偶像”。
到了1941年,此时的王丹凤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时候,她在爱国女中的读书生活也即将结束。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缘,竟使王丹凤在懵懵懂懂之间,撞开了令多少影迷们所心驰神往的影坛大门。
原¬来,王丹凤的邻居舒丽娟是“合众影片电影公司”的基本演员,舒丽娟深知这个漂亮聪颖的邻家小阿妹酷爱电影,有一天,舒丽娟领着王丹凤来到徐家汇的“合众电影公司”。此时的摄影棚里正在拍摄由朱石麟执导的影片《龙潭虎穴》。望着眼前的拍摄场景,从没有见过拍电影的王丹凤呆着站在一旁,转动着黑圆明亮的大眼睛,好奇而专注地凝视着眼前的一切。
当时,一组镜头顺利地拍完了。朱石麟很高兴,让大家休息片刻,不经¬意中,朱石麟发现了王丹凤那张俊秀清丽的面容,舒丽娟马上凑上去说:“朱先生,她是一个十足的小影迷,她想拍戏。”“那好呀,来试试镜头吧。”朱石麟说完,又转身向摄影机走去,开始继续拍戏。
当王丹凤兴高采烈地把在电影公司遇见朱导演的情况,向父母讲述时,孰料,父母却坚决反对女儿去干演员这一行。为此,王丹凤非常的失望,然而,立志要当一名电影演员的决心,在王丹凤的心中已越来越坚定。
随后,王丹凤又再次来到电影公司,主动找到了导演朱石麟,述说心愿。朱石麟很是高兴,他当即让王丹凤在他导演的影片《龙潭虎穴》的布景前,扮演一个端茶的小丫头来试一试镜头。朱石麟发现王丹凤很上镜。于是,朱石麟让王丹凤把姓名写在纸上交给他。
王丹凤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她原¬来的姓名“王玉凤”,然后毕恭毕敬地递给朱石麟。朱石麟凝视着“王玉凤”这三个字,沉思良久。
便说:“王玉凤这名字,读起来很拗口,又喊不响。我建议,改个名吧!”“改一个字就行了,就叫王丹凤吧,既喊得响亮,又有点意义。丹凤朝阳嘛。”王丹凤的艺名,便由此而来。
随后,王丹凤与电影公司签订了三年的拍片合约。朱石麟并关切地要求王丹凤,一要多看老演员的拍戏,二要多看中外著名小说,三要多看不同类型的电影,从中更好地吸收和借鉴演戏精髓。朱石麟对王丹凤未来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新渔光曲》中崭露头角
王丹凤与韩兰根在影片《新渔光曲》
《新渔光曲》中饰演渔家女
《龙潭虎穴》中的小丫头,仅仅只是王丹凤初上银幕“试镜头”。接着王丹凤便在朱石麟导演、桑弧编剧、顾也鲁、英茵主演的《灵与肉》中扮演一名女学生,也就是男主角的表妹的角色。这是王丹凤初登影坛的第一部电影。
随后,王丹凤又在于由编剧、屠光启导演的《新渔光曲》里一跃成为了女主角,与当红小生黄河演对手戏。当年由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脍炙人口,在上海首映时创下了连映84天的票房纪录。在1935年2月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展的“荣誉奖”,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其中由著名音乐家任光所作的主题曲,旋律优美,极富特色,广为流传。此次重新拍摄的《新渔光曲》,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延伸。王丹凤在这部《新渔光曲》中,扮演了过去王人美所扮演的角色—— 一个受尽剥削和欺凌、贫穷而又善良的渔家姑娘。这一角色对王丹凤来说,不但显得特别的陌生,而且与她的家境和个人的经¬历截然不同。但是,充满神奇光与影的银幕诱惑力和对角色的深深喜爱,使王丹凤对这个极富有挑战性的角色情有独钟。十分用功。所以,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王丹凤经¬过导演的耐心启发,全身心地完全融入到了角色当中,因而把这个渔家女表演得朴实、真挚、生动、传神。果然,王丹凤在《新渔光曲》上映后,很快声名鹊起。
王丹凤陆续主演和参演了《落花恨》、《春》、《秋》、《博爱》、《断肠风月》、《浮云掩月》、《三朵花》、《合家欢》、《两代女性》、《万紫千红》、《新生》、《丹凤朝阳》、《红楼梦》、《大富之家》、《教师万岁》、《¿¬风》、《春江¬遗恨》、《情海沧桑》、《人海双珠》、《鹏程万里》、《莫负少年头》、《幽兰谱》等二十余部影片。在这些以家庭悲欢离合和男女爱情为主题的影片中,王丹凤扮演的或者是那种被侮辱和被迫害的女性,或者是历经¬爱情波折的气质高雅的大家闺秀。银幕中不同的女主人公不尽相同的悲剧故事,牵动着银幕之外的无数观众的心,王丹凤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闪耀的电影明星了。
“沪港四大女星”的璀璨光芒
1949年新成立不久的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向王丹凤发来诚挚的邀请。王丹凤于同年11月赶往香港。接着,在程步高编导的《锦绣天堂》、《瑶池鸳鸯》,乌莫方编剧、马徐维邦导演的《琼楼恨》,王元龙导演的《王氏四侠》,陶秦编剧、李萍倩、刘琼联合导演的《方帽子》,齐闻韶编剧、谭友六导演的《海外寻夫》等6部影片中,扮演一个个宜古宜今、性格各异、且很有光彩的女主人公。
在古装片《锦绣天堂》里,王丹凤再次圆梦,和她崇拜的“电影皇后”胡蝶在一起配戏。这是王丹凤来到香港拍摄后的第一部电影。也是王丹凤和胡蝶的第一次合作,依靠两人的默契配合,再加上胡蝶的言传身教,这部根据京剧传统戏剧目《锁麟囊》改编的影片理所当然取得了圆满成功。
接下来,王丹凤又在根据影响深远的“梁祝化蝶”的民间传说故事改编而成的《瑶池鸳鸯》中,出演为爱情而献身的祝英台。而《王氏四侠》一片中,导演王元龙还亲自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另请了著名影星王引,加上王人美,王丹凤两男两女四个都姓王的大明星共同联合主演,十分有趣。素有“恐怖片大师”之称的著名导演马徐维邦在香港所导演的《琼楼恨》,继续沿袭了当年在上海轰动一时的《夜半歌声》阴ɬ恐怖的风格样式,为观众讲述了在一个宅院里不同时代所发生的离奇故事,王丹凤领衔主演的角色,是她开拓戏路的新尝试。
王丹凤的香港之行,可谓丰富多彩,这其中既有结交“电影皇后”胡蝶并联袂出演之喜,也有失掉令她敬重的导演之悲。这其间,著名电影导演方沛霖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当年,王丹凤曾经¬在他导演的《青青河边草》影片中担任女主角。噩耗传来,对于王丹凤来说,是让她最感吃惊又倍加悲痛的。
为了慰问死难者的家属,为了方家今后的生活,香港电影界组织在港所有的著名影星,进行话剧义演,把所得的票款和观众捐款全部送给方家。在香港的著名电影演员全部参加了。他们选择了观众喜爱的曹禺名著《日出》作为义演的剧目。
当时,由大导演欧阳予倩、李萍倩联合执导曹禺先生的《日出》,特邀自踏入影界以来从未演过话剧的王丹凤,出演“小东西”,舒绣文扮演陈白露,冯喆扮演方达生,陶金扮演潘月亭,孙景路扮演翠喜¡¬¡¬即使是一般的配角,也都是由许多大明星友情客串。当演出的海报刚刚贴上街头,剧院的售票窗口,就排起了长队,这场由著名电影演员联袂演出的话剧,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了整个香港。
王丹凤在这场义演中饰《日出》中的“小东西”,形神兼备,很对戏路。虽然她早已拍摄过许多很叫好的电影,也曾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对舞台演出,却很感陌生。这对早已习惯于水银灯下生活的王丹凤来说,又将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为此,王丹凤不得不重新琢磨着,细心地设计出一套适合舞台表演的动作和表情。在导演欧阳予倩和李萍倩的指导帮助下,王丹凤把“小东西”这个被压迫和生活在最底层的可怜小人物演得催人泪下,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同情和赞叹。
1949年7月7日,王丹凤作为香港炙手可热的“十大女星”之一,同胡蝶、周璇、白光、陈云裳、龚秋霞、李丽华、孙景路、罗兰、陈娟娟以及男司仪刘琼、严俊一起,出席由“电影大亨”张善琨创办“长城影业公司”盛大的开张典礼。所有影星按姓氏排列依次出场,一个个光彩炫目,美艳惊人,顿成香港影界的头条新闻。同一时间,香港流行出“沪港四大女星”的称谓,王丹凤榜上有名,其他3位分别是“歌影双栖”的李丽华和周璇、白光。
从“四凤”到“鸣凤”的演技升华
虽然说婚后的生活是美满幸福的,但是,王丹凤没有像某些女演员那样把结婚作为演员生涯的终点,由于受到进步同行的影响,她愉快地加入到了新组建的上海电影制片厂。
到了国营体制的上影厂之后,一切都与过去截然不同。随后,王丹凤参加了根据曹禺名剧改编、由赵丹导演话剧《雷雨》的演出,她在舞台上扮演“四凤”。
排练话剧《雷雨》,主要是为提高演员的总体表演水平和艺术修养,带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主要按照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夫À¬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和技巧,从生活体验到演戏体现。导演赵丹对演员要求十分严格,凡是遇到演员表演不准确的地方,他就用小品的方法进行帮助和启发。通过《雷雨》的排演,王丹凤在表演艺术上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疑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有意思的是,这出《雷雨》一直在断断续续的排练和演出,成为上影演员剧团的保留剧目,该厂的演员朱莎、汪漪都扮演过四凤。在十年之后的1961年,上影演员剧团应邀前往山东济南、青岛等地演出《雷雨》和《上海屋檐下》,赵丹仍担任导演,他认为王丹凤最适合扮演四凤,故特意把她安排在A组A角。
王丹凤在话剧《雷雨》中扮演的“四凤”、电影《家》中扮演的“鸣凤”,以及电影《护士日记》中扮演的“小燕子”简素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影坛上广为人知的“两凤一燕”。
1956年,王丹凤应陈西禾和叶明两位导演的邀请,在根据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改编成影片的《家》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三少爷倾心爱恋然而却最终没有得到幸福的丫鬟——鸣凤。这是继话剧《雷雨》里的丫鬟四凤之后,又一个充满着悲剧色彩的角色,这样的角色,王丹凤也不知扮演了多少个了。但王丹凤最为钟爱的还是这个完全区别于《雷雨》里的四凤的鸣凤,虽然同是丫鬟,然而,鸣凤却是一个朴实、成熟、勇于抗争的丫鬟。她深爱着三少爷,但地位的悬殊,她也深知她俩是不可能幸福地结合的,但只要能伺候三少爷一辈子,她也就心满意足了。她不像四凤那样脱离现实,幻想与大少爷私奔,但同母异父亲兄妹的残酷现实,让她精神崩溃而走向死亡。可是,同有悲惨命运的鸣凤在得知要被地主冯乐山强行霸占为妾的消息后,性格坚强的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心爱之人毅然选择了自杀。鸣凤之死,惨烈而悲壮,同时也使三少爷坚决离家出走,完全、彻底地背叛了他那腐朽、没落的封建家庭。在这部几乎囊括了上海电影制片厂老中青三代著名演员汇集在一起的名著名片中,孙道临、张瑞芳、魏鹤龄、黄宗英、王丹凤、汪漪、蒋锐、韩涛、程之、阳华、张子良、狄梵、戴耘、马骥、朱莎、宣景琳、范雪朋、郑敏,还有外借的话剧演员张辉、章非,组成了强大的演员阵容。王丹凤所扮演的鸣凤不但自身形象与角色距离最近,而且通过多年来的演技磨炼,特别是通过排练话剧《雷雨》后表演水平有了质的突破,她细腻刻»¬了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刚烈、渴望爱情、坚贞不屈的婢女形象。
对于鸣凤这一个人物,虽在影片中戏份不多,但王丹凤赋于这个角色的纯真情感和精湛演技,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王丹凤在新中国影坛重新起步,以创作影片中成功的银幕形象为基础的良好开端。
特殊年月里的角色互换
1958年“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期,毛主席号召“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王丹凤随上影厂几百演员与行政人员一起,前往上海北郊的新桥公社下放务农,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劳动锻炼。当时厂里决心很大,把每个人的户口迁了过去,王丹凤与同厂的女演员王褆合居一室。大家一起下田、挑粪、插秧、挑土、挖河泥,这种真正的农民生活一干就是半年。
随后,王丹凤和上官云珠一道,又从农村赶到闵行的上海电机厂,在车间的第一线整整干了3个月。
这时,由黄宗英和顾锡东编剧的《你追我赶》,作为当时流行的“艺术性纪录片”,正在上海的天马厂进行拍摄。曾经¬与王丹凤进行过一次艺术合作的导演叶明,有意识地让有农村生活实践和体验的王丹凤,在他导演的这部影片中去开拓戏路,扮演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周耕香,这可是王丹凤从未经¬历过的崭新角色。于是,外表洋气、皮肤白嫩的王丹凤,穿上了农村姑娘的粗布花衬衣,挽起了裤腿,挑起了扁担,插起了秧。这部影片叙述是1958年海盐县的平川、海湾两个乡,展开生产劳动竞赛。
王丹凤在拍摄影片《春满人间》时,到公交车上体验售票员的生活工作。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各电影制片厂纷纷赶拍“献礼片”。国家文化部最后综合确定18部献礼片之一的《春满人间》,由上海天马厂拍摄。这是一部热情歌颂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积极抢救劳动模范的主旋律影片。这部影片由柯灵、谢俊峰、桑弧依据上海钢铁厂劳动模范邱财康奋不顾身抢救一炉钢水而被严重烫伤的真实事例创作编写而成。桑弧自任导演,白杨、白穆、卫禹平主演。导演桑弧亲自点将,要四十年代就与自己多次合作的王丹凤来扮演以邱财康为原型而创作的剧中人丁大刚的未婚妻,一个普通的公共汽车售票员。
1960年,王丹凤在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压缩拍片的期间,又接着参演了由上影天马厂和海燕厂联合拍摄的、同样是反映现实题材的《风流人物数今朝》和《向阳花开》两部影片,这也是在“大跃进”运动余声中拍摄“艺术性纪录片”的收尾之作。影片《风流人物数今朝》取自于当年上海先进人物王林鹤的事迹为题材。
纵观王丹凤在1956年到1960年新中国电影银幕上,从《家》中的鸣凤到《护士日记》的简素华,从《海魂》中的温梦媛到《你追我赶》中的周耕香,从《春满人间》中的朱秀云,到《风流人物数今朝》中的宋凤兰,再到《向阳花开》中谢金芳,在有限的银幕上给喜爱她的广大影迷们,带来了7个性格各异、别具风采的不同艺术形象。
从“女理发师”到“绝代名姬”
王丹凤与顾也鲁在影片《女理发师》中。
1962年春天,上海天马电影影片厂要拍一部喜剧片《女理发师》。开拍前,导演丁然特意挑选了从来没有演出过喜剧角色的王丹凤来主演。这使她既高兴又担忧。王丹凤在观众的心里,历来是一个悲剧演员,如今却要来扮演一个喜剧角色,广大观众是否能接受呢?
为了演好这一角色,王丹凤特地到上海的南京路理发店体验生活,虚心地拜理发师刘瑞卿为师。刘瑞卿是上海一位著名的理发师。他虽然收过不少徒弟,但从来没有收过一名当电影演员的艺徒。起先,他以为王丹凤仅仅到理发店来转一下就走的,不会停留太长时间,哪里知道,这位“艺徒”虚心好学,没有一点名演员的架子,天天准时来到理发店。不久,王丹凤在南京路理发店当理发师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下可不得了,只见每天清晨闻讯而来的影迷们,想亲眼目睹王丹凤的真实风采,在理发店门前排起了长队,理发店正常的经¬营给搅乱了。为了不影响理发店的正常营业,她微笑地告别了朝夕相处的理发师们,提前结束了“理发师”的职业,投入到戏里“女理发师”表演当中去。
剧中的女理发师华家芳较为夸张的表演动作,让王丹凤演得恰到火候,影片中开头一段女理发师的出场,通过边练习理发、边手舞足蹈的表演,很好的把观众自然引入到喜剧风格的剧情之中。这也是王丹凤继《护士日记》亲自演唱其中的插曲《小燕子》之后,再次展放莺啼,演唱了影片开头的那一首轻松、明快的小插曲。
王丹凤、冯喆等主创人员在影片《桃花扇》封镜时合影留念。
编剧梅阡把多年前早已根据清代孔尚任的Ô¬著《桃花扇传奇》和当代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的话剧剧本综合改编而成的电影文学剧本,在当时文艺界风向稍微宽松的情况下,准备将它搬上银幕。重新拿出来,与导演孙敬一拍即合,当这个剧本在送审的时候,曾经¬遭到了江¬青等人的极力反对,她气势汹汹地叫嚷说:“这又是一出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旧戏。”但是,编剧梅阡和导演孙敬却不屑一顾,认为艺术创造应该题材广泛,千姿百态,符合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所以,远在大西北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在编导的积极操作下,成立了摄制组,准备上马。
不久,西安电影制片厂一纸公函发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商借王丹凤到西影拍《桃花扇》,出演女主角李香君,而男主角侯朝宗则请两年前刚从上影厂调到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冯喆来演。王丹凤一听与冯喆演对手戏,信心倍增。Ô¬来他们在1948年曾共同主演过影片《鸾凤怨》,两人有过一次愉快的合作。由于编、导、演的通力合作,这部《桃花扇》的影片拍摄周期比预计还要快。尽管影片限于篇幅和时间的规定,省略了侯公子在战乱中性格转变过程的经¬历,但是,却凭借着冯喆不同凡响的表演功力,或多或少弥补了一些角色塑造中出现“断层”的缺陷。特别是王丹凤出神入化地刻»¬出李香君鲜明而突出的人物形象,使影片在最后令人扼腕的“情碎桃花扇”的悲剧帷幕即将结束之时,把这部影片的主题深刻而艺术化地推向了高潮。影片的编导从最初传统古装戏中“才子佳人”的旧式老圈子里跳出来,把热情讴歌表现的爱国主义和鲜明的民族精神,很巧妙地融入到“李侯相爱”的曲折剧情之中。
《玉色蝴蝶》的付出与回报
王丹凤在影片《玉色蝴蝶》拍摄现场。
是暴雨总要过去,是黑夜总要出现黎明,王丹凤和许多侥幸从十年动乱中活过来的人们,终于重新Ó¬来了日出时分。1978年,王丹凤首先在参演的《失去记忆的人》中亮相,从银幕上向广大观众传递出一个信号:昔日的王丹凤还活在人间。随后,王丹凤又与韩非、孙景路等老演员一起主演了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并于1980年在峨影厂与项堃一起主演了《玉色蝴蝶》。
影片描写的是日本姑娘竹内君代爱上了中国留学生慕容秋,热恋中的情人一起搜集昆虫标本,倾心相爱并喜结连理。但这时候日本侵华战争开始,慕容秋被迫回国,竹内君代让丈夫把儿子带回中国。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竹内君代已经¬是日本享有盛誉的昆虫专家,她特意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前来中国寻找丈夫,而慕容秋却因误传认为竹内君代已另立家庭,忍痛不肯相见,后来几经¬波折,一家人终于团圆。
从那以后,王丹凤便再也没有接拍电影,《玉色蝴蝶》也就成了王丹凤告别影坛的封箱之作。
息影之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王丹凤µ¬出影坛。然而她没有休闲在家,更没有停滞不前。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她努力学习,参政议政,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团结海内外人士,广交朋友,以她的亲身感受,介绍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日新月异的繁荣和发展。
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30年来,王丹凤从一个著名影星,成长为在上海政协¬和全国政协¬会议上频频在主席台上亮相的社会活动家;一个促进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
王丹凤历任第四、五届上海市政协¬常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五届民盟中央委员;六、七届民盟中央常委;第九届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
重返香港
1981年秋,香港掀起了一阵“王丹凤热”。影迷们奔走相告:阔别30年的王丹凤回来了!香港各家报纸纷纷刊登王丹凤的照片,报导在香港探亲、访友,会见影坛人士的消息;电台邀请她到播音室作现场采访,交流互动。王丹凤通过电波,向阔别30年的香港影迷和各界人士,问好致意。
王丹凤对于1981年到香港故地重游,特别有感触。因为这一年,正是王丹凤从艺40周年,也是她与柳和清结婚30周年结婚纪念。
应邀访美
1985年1月20日,对于王丹凤和她的丈夫柳和清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她们俩应邀来到华盛顿,参加美国里根总统的就职典礼。
作为电影界人士,恐怕没有第二个像王丹凤夫妇那样受此礼遇。
“蝶”“凤”情深
从旧金山乘两个小时的飞机便抵达加拿大温哥华了。住下以后,王丹凤就给胡蝶大姐打电话。胡蝶一听王丹凤夫妇来了,心里很激动,当天就要王丹凤夫妇到她家去作客。一见面,胡蝶便À¬着王丹凤的手说:“你是大陆第一个来看我的朋友。”坐定以后,她泡了三±¬茶,第一±¬先给柳和清,说这第一±¬茶一定要先给“姑爷”喝的,这是老规矩。说得大家都笑了。
胡蝶现在定居在加拿大,住在温哥华市中心的一幢高层公寓里,深居简出。孩子们每个星期天都会来与她相聚,共享天伦之乐。在胡蝶家的客厅里,悬挂着由她主演的巨幅剧照。王丹凤与胡蝶便在照片前合影留念。
在温哥华,王丹凤与胡蝶共相聚三次,这在当时已是78岁高龄的胡蝶来说,真是破例了。更为难得的是,当王丹凤夫妇再次登门向她告别时,彼此都有点依依不舍。临别时,胡蝶拿出一对烧制着彩蝶图案的精美小瓷盆,对王丹凤深情地说:“我一共只有两对,这一对送你,一对自己留着。”王丹凤接过这份珍贵的礼物,激动地握着胡蝶的手,心潮澎湃。
胡蝶女士于1989年在加拿大病逝,享年82岁。
上海电影界为纪念这位电影界前辈、中国“电影皇后”,特意为她举办了一个纪念胡蝶的回顾展。
影坛佳偶
王丹凤的丈夫柳和清出身电影世家。父亲柳中亮与叔父柳中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共同经¬营上海国泰影业公司发家。以后柳中亮自立门户,创业大同影业公司,柳和清完成学业后便帮父亲在公司打理业务。
上海解放后,私营电影厂先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国营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柳和清任上影厂宣传科长,专业摄影师,后担任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
1950年11月,王丹凤从香港回到上海。于1951年1月1日在上海与柳和清结婚。不久,王丹凤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演员。
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结婚50年为“金婚”,60年为“钻石婚”。王丹凤与柳和清已经¬携手走过了58个年头,已经¬跨越“金婚”,向“钻石婚”迈进!
58年来,王丹凤无论是走红地毯,还是踏水车、踩秧田;无论是头顶光环的熠熠红星,还是下厂劳动的普通女工,柳和清与王丹凤始终是恪守相望,左右相随,忠于爱情,矢志不渝。
王丹凤电影作品一览表
1941年:《龙潭虎穴》、《灵与肉》、《新渔光曲》;
1942年:《落花恨》、《春》、《秋》、《博爱》;
1943年:《断肠风月》、《浮云掩月》、《三朵花》、
《合家欢》、《两代女性》、《万紫千红》、《新生》;
1944年:《丹凤朝阳》、《红楼梦》、《大富之家》、
《教师万岁》、《¿¬风》、《春江¬遗恨》、《情海沧桑》;
1945年:《人海双珠》、《鹏程万里》、《莫负少年头》、
《幽兰谱》;
1946年:《民族的火花》;
1947年:《终身大事》、《青青河边草》、《月黑风高》、
《乱点鸳鸯》;
1948年:《鸾凤怨》、《肠断天涯》、《无语问苍天》、
《珠光宝气》、《夜来风雨声》;
1949年:《锦绣天堂》、《瑶池鸳鸯》、《琼楼恨》;
1950年:《王氏四侠》、《方帽子》、《海外寻夫》;
1951年:《彩凤双飞》;
1956年:《家》;
1957年:《护士日记》、《海魂》;
1958年:《你追我赶》;
1959年:《春满人间》;
1960年:《风流人物看今朝》;
1961年:《向阳花开》;
1962年:《女理发师》;
1963年:《桃花扇》;
1978年:《失去记忆的人》;
1979年:《儿子、孙子和种子》;
1980年:《玉色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