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我应北大博士生联谊会的邀请做了一次讲座,讲的是新中国的革命外交。那天有同学问我,从我讲述的内容中,如何能够总结出一些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东西来?今天应国关之邀来做讲座,听说听众大都是本科生,因此我想是不是换个题目,讲讲跟个人成长有关的东西?因此我就想到了这个人物研究的题目,希望能对满足同学们的愿望,对个人的成长有所借鉴和启迪。当然,我讲人物研究,并不是要在这里得出什么结论性的意见来。其实我们研究历史的人讲历史,目的不过是希望大家通过历史演进的过程,看到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了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从而得出一些有助于我们了解、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或教训。
我看今天在座的未必都是本科生,也有不少研究生、博士生吧?今天讲的“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想来是大家都熟悉的两个人物,同学们都对他们一定都有所了解。选这个题目讲,也有我自己的目的。这是因为我们过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说法,有太多褒贬的色彩,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全面地去认识他们。从学者的角度,特别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需要不带感情色彩地去研究他们。我今天讲“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目的。即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样一种不带明显褒贬的比较研究,更全面地来了解这两个人。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这两个人物,只能是从这二人的出身、教育、成长过程等方面来比较他们各自的特性以及一些共性,从而总结出一些带有某种逻辑性或规律性的东西来。
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我的这一意图,我们现在要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是否知道两岸的人对毛泽东和蒋介石曾经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呢?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去世,同学们是否知道,台湾相当多民众当年对蒋去世和大陆人民1976年对毛去世的悲痛的感觉几乎一模一样?他们那里也曾出现过长街两旁挤满了送行和吊唁的民众。而由于台湾保留了更多的传统的东西,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有很多人是跪在地上痛哭失声,他们认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倒塌了。在当年很多台湾国民党人的心目中,蒋介石是最权威的领袖,是他们的恩人。如果我们当年看到这些场景,一定会很奇怪:为什么“蒋匪”在台湾竟会得到民众这样的拥护呢?(笑声)其实,换一个角度,站在当年台湾国民党人的角度,他们怕是也很难理解大陆人民当年对毛泽东的那种感情。因为他们多数人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大陆这边是共匪的天下。(笑声)
大家不要小看了这种意识形态的教育的影响力。我1995年随一个学术会议的团队到台北,从机场到中研院学术研究中心,刚一下车,就听到在楼门口迎接的研究生一边往里跑一边高声喊:“共匪来了!共匪来了!”(笑声)当时大陆已经实行对外开放很多年了,我们这里早已没有人叫他们“蒋匪”了,他们却还在习惯性地会叫我们是“共匪”。包括在学术讨论会上,台湾不少学者的发言也带有很明显的感情色彩。我们当时感觉很不习惯的就是,我们这边对毛泽东、周恩来等等领袖人物早就不叫他们的官衔了,而他们提到蒋介石的时候,却几乎从不直呼其名,而是每每要尊称为“蒋先生”或“蒋总统”,甚至要用“先总统蒋公”这种称呼。很明显,大陆和台湾之所以在对待这两人的态度上有如此大的不同,根本上还是因为有着太深历史恩怨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共两党,对自己的领袖和对对方的领袖,有根本对立的政治和道德的评判。
讲到这里,很多同学可能会问:是不是蒋介石在台湾的建设上起过好的作用呢?这一点自然没有问题。但其实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国共两党在1949年前后的命运如此不同呢?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前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共产党人几乎可以说是朝气蓬勃,所向披靡,最后几年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着国民党。为什么建国以后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却走了很多弯路呢?与此相反,当年在大陆一败涂地的国民党,到了台湾以后。却渐渐走上了成功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土改和政治稳定,经济也早早就迈入了次发达的行列。对此,有很多人分析过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蒋介石去台湾时带去了很多黄金(笑声),也有人说是因为台湾小好搞。对这些说法,我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越南、朝鲜也很小,得到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也不少,为什么就没有台湾发展得好呢?
实际上,无论是站在大陆还是站在台湾的角度来评价,都必须承认,毛泽东和蒋介石对中国20世纪的历史都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是,如果我们从历史上来看问题,具体地比较毛泽东与蒋介石的话,我们没有必要把他们神化或者妖魔化。因为只要深入研究一下就会发觉,他们其实也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既不是神,也不是鬼。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与他们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分不开。但有一点非常清楚,他们固然是政治上的对手,却有很多很相似的地方。而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代领导人,与他们具有这些相似之处不无关联。因此,他们之成为国共两党的一代领袖,既是时代使然,多半也是他们的共性适合了这个时代的需要的结果。大家想一想,20世纪有那么多名人,知识程度、脾气秉性比他们两人强的绝不在少数,时势却造就了他们两个人,这是不是纯属偶然呢?中国的20世纪上半期可算得是内乱不己,外侮不断,群雄争霸,民不聊生的乱世了,“乱世出强人”,“时势造英雄”。那个时代有多少人想过要成为改造中国的第一人啊,但有谁能做得成呢?胡适也曾想当总统,但他学问再大也成不了总统,即使当上了,也起不了作用,因为那个时代需要的是强势人物,而不是胡适这样的文人所能够驾驭的。为什么毛泽东、蒋介石这样的人能成为国共两大党的唯一领袖呢?这就涉及我们要讲的他们的个人的一些特有的气质和特点了。
下面我们先讨论一下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出身。看过他们传记的人都应该知道,蒋介石出身于普通盐商,祖籍浙江奉化镇,地位不太高,财富也不是很多,在当时也只是中等收入家庭。再来看看毛泽东的出身背景,他的家也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他的父亲辛劳了一世,才把家业弄到了富农的程度,在当时的湖南韶山也算得上是中等收入的家庭。比较全国状况而言,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出身状况颇为相似,都属于当时中国的中间阶层。这样的出身,后来却都成为了最高领导人,这之间的地位有很大的差距。
除了出身之外,二人的教育背景也很相似。简单地说,他们两个人即使在当时条件下,也都只是中等文化水平。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就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国内也陆续办起了一些大学,这些留学生和大学生构成了20世纪上半期的社会菁英的一个群体。但是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没有上过大学,他们仅仅受过中等教育。毛泽东是小学毕业后入了师专,毕业以后又去当小学教员。那个时候的师专,就相当于现在的中专,即初高中水平。蒋介石名义上读过军校,其实也只是培训式的速成学校。蒋后来的师爷们把蒋说成是日本士官生,结果台湾的李敖一考证,日本士官学校根本就没有蒋的名字。蒋当年从保定速成学堂转去日本后,上的只是一个补习班性质的军事补习学校,叫振武学校。毕业后,他再没有入过军校,只是在1910年冬天被分到日本的一个炮兵部队做了一段“弼马温”,就是养马的兵。蒋介石受的教育显然也是一种初高中水平。
这两人的教育状况对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影响,不过,他们之所以没有再谋求深造,实际上也是他们两人独特的性格和气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毛泽东当年曾经是有机会像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他们那样去国外勤工俭学的。但是,所有一切都办得差不多了,毛泽东却坚持留了下来。在这方面,蒋介石与毛泽东也有颇多相似之处。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性格、气质之相似,可以从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中清楚地看出来。比如,蒋介石从小就有颇具反抗心理,自尊心极强。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从小“顽劣益甚”,就是非常顽皮、淘气。一些老人曾经回忆,说蒋介石小的时候如何不听母亲的话,如何顶撞老师,别人要打他手板的时候,还没有打上,他就哭开了,边哭还边在地上打滚。(笑声)过节的时候,孩子排队等长辈发给糖果,他偏偏不排队,去加塞儿,(笑声)孩子们把他挤出去后,他就跑到外面去弄上一身泥,再来加塞儿,(笑声)大家看他脏兮兮的只好让他。这些老人的回忆可能有点儿演义的成分,但太过顽劣不服管教的个性,蒋介石自己也是承认的。
毛泽东小的时候也有很相似的一面。他同样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从上面这些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和蒋介石小时候至少不像我们今天许多孩子那样“乖”。不仅不乖,而且极具反抗精神。他们在后来近乎残酷的政治斗争的风浪中战胜各自的对手,成为一方的最高领袖,这种独特的性格气质显然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