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对于治国安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史学家、思想家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深刻认识的一个重大问题。自《尚书》以下,这方面的文献记载不绝于代,而以周、汉、唐三朝最为深刻。这就使人们联想到,周、汉、唐三朝国势之强,文物之盛,自然与其治国安邦之道有极大的关系,进而与其总结历史经验有极大的关系。
一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在中国历史上,西周的建立是划时代的事件。西周时期的物质生产、制度设施、思想成就,对后世都有极深远的影响。文、武、周公被视为“圣人”,是同西周的兴盛相关联的。文王奠基,武王灭商,周公对西周的巩固和发展有重大贡献。从《尚书•周书》来看,周公摄政期间及其归政于成王之初,他就当时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而发布的诰文,一方面分析现实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方面又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而阐述他本人与诰文训诫对象应当采取的正确的做法。
首先,周公结合一些重大政治事务,在发布诰文时强调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如康叔就封殷地之前,他训诫康叔说:由于文王“明德慎罚”,上帝很高兴,“乃大命文王殪戎殷”,代替殷来管理它的臣民。周公说:“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我们不能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我要告诫你怎样施行德政,怎样使用刑罚。周公最后指出:不要丢掉谨慎的作风,记住我的告诫,你和你的后人就能够世世代代地管理好殷的遗民(《尚书•康诰》,参考王世舜译注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同。)这是指出了“明德慎罚”是周之所以代殷的重要原因,也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在分析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强调了“不可不监”的原则。又如,周公归政于成王的那年,便东行视察洛邑,同时有诰文之作。周公在讲述了营建洛邑的经过后,便讲到了有关总结夏、殷灭亡的教训的问题,指出:“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意思是说,我们不能不以夏为鉴戒,也不能不以殷为鉴戒。……他们不敬重德行,才早早地丧失了从上天那里接受的大命。现在成王承受了上天赐予的大命,我希望大家能够思考夏、殷两朝兴亡的原因,接受它们的教训,继承它们的功绩。周公最后说:希望大家都要有忧患之心,这样我们才能够说,我们接受上天的大命,能够像夏朝那样经历久远的年代,不至于经历像殷朝那样的年代(参见《尚书•召诰》)。这里提出的“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话,是历史上很有名的论点,反映了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在周公看来,“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统治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要有忧患之心;有了忧患之心,就能敬德;能够敬德,就能久安,即所谓“受天永命”。这同前面所说“明德慎罚”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周公还就前朝的一些具体的历史教训发布了诰文,如:
——关于戒酒。周公指出:我们西土之人不论上下都遵照文王的教导,“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殷朝的“先哲王”时,上上下下也不敢“崇饮”;后来就不行了,“荒腆于酒”,以至于“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这是很严重的教训。如果现在你们发现有“群饮”的人,就不要放过他们,把他们押送到我这里来,我要杀掉他们。你们要听从我的教训,不要让你们治下的臣民“腆于酒”(《尚书•酒诰》)。司马迁记商纣王“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这样的天子,岂有不亡之理;而西周初年强调“不腆于酒”,自是一件大事。
——关于“罔厉杀人”,“勤用明德”。周公认为,要使周的统治“至于万年”,就应长期实行“保民”的政策。从这一政治见解出发,他强调要总结周人兴起时先王所实行的德教的历史经验(《尚书•梓材》)。
——关于“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周公训诫那些不安分的殷朝遗民说,上天不会把大命赐给那些不施行德教的人。凡四方小国、大国的丧亡,都是因为自身有过错而招致丧亡这样严重的惩罚。为了阐明这个道理,周公讲述了“成汤革夏”的原因,是因为夏朝末年的统治者太放纵自己;又讲述了“自成汤至于帝乙”都能“明德恤祀”,把殷朝治理得很好,而帝乙以后诸王就做得很差了,变得骄奢淫佚,招致了丧亡的大祸。这里,周公是讲述了夏、殷、周的兴亡史及其经验教训(《尚书•多士》)。
——关于“君子所其无逸”。周公告诫成王不要陷于淫佚,为此他举出殷朝的中宗、高宗、祖甲三王和周文王的榜样,认为他们是通达明智之君,应以他们的做法为鉴戒(《尚书•无逸》)。此外,关于用人问题,周公举出夏桀、殷纣用人的错误和周文王、武王用人的成功,以此告诫成王要选用贤人来治理国家(《尚书•立政》)。关于善始慎终的问题,周公告诫周的贵族说,周朝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否能顺利发展、长久存在,这都是我不敢预料的,要记住殷朝灭亡的大祸,要时时想到天意和民心(《尚书•君奭》)。周公还反复训诫殷的遗民,给他们分析夏、殷兴亡的历史原因和周兴起的依据,告诉他们其中有必然的道理,要他们懂得同周人和睦相处,否则是要受到惩罚的(《尚书•多方》)。
通观周公的这些诰词,可以看出这是西周政治统治不断巩固、完善的过程,而举凡重大措施无不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相联系。可以这样说,周公从摄政起至还政于成王之初的若干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年代,其思想成果不仅对“成康之治”、西周的繁荣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可见这种影响之大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