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
刘墉与和珅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习惯于把二人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难容。的确,刘墉并不阿附和珅,而基本采取的是独善其身的做法。刘墉比和珅年长30岁,纪晓岚比和王申年长26岁,刘、纪两人虽然位居大学士,但从未担任过军机大臣,与和王申的枢相地位相差颇远,不可能以下犯上;正史和清代奏档中也无记载,况清代官场等级森严,见面说话极讲分寸,如此口无遮拦、插科打诨绝无可能。据《清朝野史大观》载:只有协办大学士嵇璜戏弄过和王申,但终受到和王申的陷害。记载中真正与和王申抗衡的是军机大臣阿桂、大学士王杰、董诰等元老重臣。况且,乾隆与刘、纪二人的关系也绝非如电视剧中所渲染那样亲密无间。刘墉是个和事佬,乾隆曾斥之为遇事模棱圆滑,比不得他的父亲刘统勋,他父亲官至军机大臣,父子俩一同在朝当官。刘统勋后来死在上朝路上,被谥文正(清代只有8位大臣谥文正),但他也犯过错误。在新疆战事时,他竟奏请乾隆放弃哈密以西国土,惹得乾隆震怒,将刘统勋连其子刘墉一起“发往军前效力自赎”(清代一种流放形式),看来乾隆对刘墉是很有看法的。不过,刘墉作为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后人却是大为称赞的(见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纪晓岚的文才受乾隆欣赏,但也受到过乾隆的批斥,认为他读书虽多却不明事理,受到过处分甚至流放的重罚。历史上纪晓岚不仅没有反对过和王申,和王申还曾请他改诗,看来关系起码表面上是融洽的。
朝鲜书状官徐有闻说,“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但通过前文的分析已经可以知道,当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首先是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所以不可能和权势遮天的和珅做针锋相对的对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却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珅,要求将和珅处以凌迟。不过,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得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即赐令自尽,保其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
和珅之案结束后,刘墉受赠太子太保,可见嘉庆帝对他的肯定。和珅之案的处理,颇得时人的称赞。由此也可见,刘墉并未因公务而泄私愤,而是充分体现了一位群臣领袖应有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