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50年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口号,它几乎构成了当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最为抢眼的风景线,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口号是历史的浓缩,从口号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以及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人们的真实心态。
三面红旗万岁
中国人民太渴望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了,他们对共和国的领导人寄予了很高的希望,这几乎是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当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从中国的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都坚信,中国将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已经提出;在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热潮,短时间内,世世代代分散从事生产活动的农民,被组织在政社合一的集体组织中;经济上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要以超前的建设速度把中国的经济搞上去。由此,“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成为引导中国人民奔向共产主义的“三面红旗”。
刹时间,整个中国大地漫卷于“三面红旗”的海洋中,人人都在为自己能够投入到这场创造世界奇迹的战斗中而感到自豪。
后来的事实证明,如果它是被纳入遵循客观规律、以科学法则作为论证和指导的操作规程,如果它不是一哄而起,而是循序渐进,多一些借鉴、多一些管理、多一些耐心,几乎可以肯定,这种精神确实能够创造出一个不小的奇迹。
超英赶美
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代表会议的讲话中公开提出,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同年12月2日,刘少奇向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祝词时,宣布了这个口号。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将经济建设速度问题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强调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进一步提出了争取7年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要求。
“超英赶美”的口号,提出了要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竞赛,要在工业、农业等主要产品上全面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超常的速度发展,以“跃进”的速度赶超。赶超是从盲目地、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主要是粮食和钢铁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开始的。
1958年6月,在华东地区农业协作会议上首先提出,今明两年粮食产量可以提高到人均1000~1500斤,“在三到五年内,使粮食增产到每人平均2000斤是完全可以的”。随后,西北地区农业协作会议也提出,到1962年粮食产量人均突破3000斤。这一年8月,中央估计,1958年粮食产量可以达到6000亿斤到7000亿斤。
追求钢铁产量的“跃进”运动更是令人瞠目结舌。1958年6月,根据各地报上的钢铁“跃进”计划,提出了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把1958年的钢产量定为1070万吨。
为了实现钢产量翻番的奋斗目标,规定各部门、各地方都要把钢铁生产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大炼钢铁运动,大搞土法炼钢炼铁,即“小土群”。全国共有5000万人投入了这场运动,建小高炉、土高炉60万座,田野、街道、山坡,到处都摆开了大炼钢铁的战场。此外,还发动全民大办小煤窑,全国有2000万人上山挖煤,开小煤窑达10多万座。
突击蛮干的后果,是浪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有1/3的钢铁不合格,国民经济也陷入混乱,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如积累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工业交通内部,以及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等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生产上的浪费也十分严重,经济效果很差,农业丰产不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