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9年8月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老九诗选》中,《想起毛主席》一诗和上述山川的文章引用的“歌颂毛主席”的诗句基本一致,除了把“作活”改为“种地”,“手推小车”改为“千斤担子”,以及九、十两行和十一、十二行次序颠倒了一下外,题目也只有“想起”和“歌颂”之别。《王老九诗选》中《想起毛主席》的写作时间注明为“1951年7月1日”,和山川文章中记述的写作时间基本一致。然而,就是这个写作时间,使人们有理由对《想起毛主席》一诗的“独创性”产生疑问,因为在王老九自称创作《想起毛主席》的一年前,即1950年7月10日,人民日报社出版的《人民文艺》第57期第2版就发表了一首署名“吴奔星录”的《新湖南山歌》,而且《人民日报》7月16日第5版又再次全文发表。照录如下:
湖南乡间来信:解放后展开减租、减息、退押、反霸运动,人民币下乡,农民劳动热情高涨,生活由稳定而逐渐提高。信中附有农民自己编唱的山歌一首,现在我转录在下面,介绍给读者。其中稍有几个错别字,已经改正。
心中想着毛泽东,三更半夜太阳红。
眼中有了毛泽东,漆黑山路路路通。
口中说起毛泽东,忘了疲劳不停工。
路上谈起毛泽东,千斤担子也轻松。
吃饭提到毛泽东,白菜萝卜味儿浓。
开会欢呼毛泽东,减租减息乐融融。
恶霸听说毛泽东,晴天打雷震耳聋。
特务听说毛泽东,狗夹尾巴逃无踪。
墙上挂着毛泽东,好比当中点红灯。
人人学习毛泽东,人人劳动争英雄。
1951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所编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歌谣集)》,收入这首《新湖南山歌》时,题目改为《毛泽东(湖南)》,删除了前言,正文“眼中有了毛泽东,漆黑山路路路通。/口中说起毛泽东,忘了疲劳不停工”两句,改为“眼里有了毛泽东,漆黑山路路路通。/口里说起毛泽东,忘了疲劳不停工”;“墙上挂着毛泽东,好比当中点红灯”一句,改为“墙上挂像毛泽东,好比当中点红灯”。诗后注明:“吴奔星收集,选自《人民日报》。”按照该书的“编后记”,我们得知,编选者是“从500多首歌谣中,再三挑选”,最后才选定的50首,入选标准可见十分严格,也显示出《毛泽东》(《新湖南山歌》)的分量。
1951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所编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歌谣集)》封面。
拿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16行,和吴奔星录的《新湖南山歌》20行相比较,相似雷同之处竟然多达12行!不妨一一看之:
心中想着毛泽东,三更半夜太阳红。(吴奔星录《新湖南山歌》,下简称吴诗)
梦中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太阳起。(王老九《想起毛主席》,下简称王诗)
此为两诗的一、二行,可以说相似度为90%以上,所不同的,只不过为了韵脚变动文字而已。以下大体,亦复如此。
口里说起毛泽东,忘了疲劳不停工。(吴诗)
种地想起毛主席,周身上下增力气。(王诗)
此为吴诗的五、六行,王诗的三、四行,说神似,估计没有人反对。
路上谈起毛泽东,千斤担子也轻松。(吴诗)
走路想起毛主席,千斤担子不知累,(王诗)
此为吴诗的七、八行,王诗的五、六行。王诗中“千斤担子”原作“手推小车”,一个挑担,一个推车,倒是各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因为湖南山区适合挑担,而陕北高原推车更合乡俗,但后来王诗修改成“千斤担子”,却是弄巧成拙,构思的雷同更是显而易见。
吃饭提到毛泽东,白菜萝卜味儿浓。(吴诗)
吃饭想起毛主席,蒸馍拌汤添香味。(王诗)
吴诗的九、十行,和王诗的第七、八行相比,区别在于饮食上的地方色彩以及韵脚的不同。
开会欢呼毛泽东,减租减息乐融融。(吴诗)
开会欢呼毛主席,千万拳头齐举起。(王诗)
吴诗的十一、十二行和王诗十一行、十二行相比,相对的前两行只有“毛泽东”和“毛主席”的区别,而相对的后两行行文完全不同,吴诗反映了当时湖南农村“减租减息”的实况,历史感较强,而王诗的“千万拳头齐举起”,也是历史的写照,但形象更为具体,是王诗中的亮点。
墙上挂像毛泽东,好比当中点红灯。(吴诗)
墙上挂着毛主席,一片红光照屋里,(王诗)
至于吴诗的十七、十八行,和王诗的九行、十行相比,相似度又是很高,相对的前两行也仅是韵脚的不同,后两行的构思和意思基本没有区别。
通过两首诗发表、创作时间的先后对比,以及诗中多达12行相似或相近的句子的对比,我们有充分理由怀疑,王老九《想起毛主席》一诗是对吴奔星录《新湖南山歌》的“模仿”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