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
——2006年美国时间4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作为首位访问耶鲁的中国国家元首,在讲演中说道:“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容闳在自传里曾说, 其留学美国的初衷在于:“ 意者通商而后,所谓洋务渐趋重要,吾父母欲先着人鞭,冀儿子能出人头地,得一翻译或洋务委员之优缺乎。”
容闳的理想, 逐渐超越了其父母的希望, 他要实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终极关怀。诚如他自己的诺言:“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容闳能够去美国读书, 在那个时代, 只能说是一种偶然。首先,没有父亲的支持,他也不可能进入英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马礼逊学堂。家在珠海的容闳父亲, 因为看到马礼逊学堂招生,管吃管住不要钱,才送他进去。其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马礼逊学堂停办,容闳只能辍学在家, 打过小工, 卖过糖果, 还拾过稻穗。1 8 4 3 年, 已经迁往香港的马礼逊学堂, 居然又找到了容闳。于是, 他的命运转机正式开始了。再次, 1 8 4 7 年, 美国人布朗夫妇,见容闳天资聪慧,决心带他去美国深造。这也是个偶然的但却是决定性的机会。开明的家人居然同意了。邻居们只能心怀忐忑不安的心情,目送这个孩子出发去半个地球以外的花旗国。能否安全回来,人们并不抱太大的希望。而对于容闳来说,个人命运的改善也就意味着他可以超越个人命运,关注国家的命运。
在美国, 容闳完成了高中和预科的学习,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四年) 以优异成绩毕业, 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时,他已经拥有了美国国籍。留在美国当然是不错的选择, 可是,容闳之志向,越发指向地球那边的祖国。
18 5 5 年容闳回到国内。要实现个人的梦想,在故步自封、沉闷单调的国内社会,似乎无法找到任何的突破口。“海归”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身份。于是,容闳只能从养家糊口入手,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