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变成“抗战”
《士兵突击》之后,“突击”班底原定的项目是拍摄《隋唐演义》,但是最终演变成了《我的团长我的团》(简称为《团长》)。原因之一是史迪威。
编剧兰晓龙曾为一部电影写过一份有关约瑟夫·史迪威(中印缅战区司令兼战区最高司令的参谋长)的策划案,他把这份策划案发给了导演康洪雷作为参考。第二天见面时,兰晓龙看到康洪雷的眼睛都红了,“看的时间太长了,其实就1万多字的东西。他来了以后不跟我谈别的,就谈远征军。”兰晓龙说。
签约的时候,他们告诉制片方:“《隋唐演义》不做了,我们想做远征军。”但兰晓龙坚持不做史迪威,他特别强调不仅不碰史迪威,任何有名有姓的人都不碰。他说不是想规避什么,而是因为当时他已经接触了一些远征军老兵,尽管那时候还没去过腾冲,但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正是这些没有名字的老兵。
2007年5月,兰晓龙和康洪雷去了云南,参观了当年的战场遗址及老兵坟墓。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兰晓龙见到了一些幸存的远征军老兵。这些老兵们的生活状况都很不好,几乎每个人都在“文革”期间历经磨难,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过任何一句抱怨的话,他们只希望能够得到承认。兰晓龙说,从那以后,每一次离开云南,他都会感到十分难过。他觉得自己欠这些活着的老兵一些什么。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孟烦了(张译饰)在前线收到家书痛哭流涕。
"名词解释
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期间民国政府为支持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陆军,以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中国军队。回京后,兰晓龙用3个月的时间,写下了长达267页的《团长》大纲,这和《士兵突击》剧本的长度相差无几。"
《团长》里的那个团被称作“炮灰团”,兰晓龙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炮灰,但别把我们当柴火烧。”
这期间,兰晓龙和康洪雷听说崔永元手上有一大批远征军老兵口述历史的珍贵影像,他们找到了崔永元,康洪雷提出在《团长》之外制作一部有关远征军的纪录片的想法,崔永元答应了下来,并形成了两条主线并行的想法:一条线是同步记录《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拍摄过程,崔永元嘱咐摄制组的记者一定要注意观察那些年轻演员们在拍摄前后对远征军认识的变化;另一条线是近几年来采集的远征军口述实录及从海外购买的有关那场战争的珍贵历史画面。
这就是即将播出的18集历史纪录片《战火传奇·滇缅碎忆》。
崔永元最早接触远征军老兵是在2002年,当时为治疗抑郁症,他去了云南,当地的朋友反复给他讲远征军这段历史。开始他有些抵触,觉得那些人毕竟是“国民党兵”。直到2005年,崔永元在云南松山脚下遇到了一位远征军老兵,这位老兵讲述的当年阵地上的惨烈让他顿时有了一种通了电的感觉。
此后崔永元先后4次专程去云南寻访中国远征军老兵,做起了有关远征军的口述历史抢救工作。至今已经收集了将近250位老兵的口述,其中包括30多位美国飞虎队成员。他们还在日本采访到了3个参加过这场战争的日本老兵,目前,这类影像资料累计达三万六千多分钟。
崔永元了解中国远征军是从一本《大国之魂》的书开始,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远征军在野人山遭遇的绝境。
湖南常德,在淅沥的秋雨中,离家70载,流落缅甸65年的远征军老兵李锡全第一次站在父母亲的坟墓前,陷于无尽的哀思中。图/潘敬林/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