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于1903年2月27日出生在湖南湘乡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这时起,他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陈赓从小就向往军旅生活。经过在黄埔军校的学习,他的军事素质进一步提高。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他一贯勇往直前,不计个人安危。他参加过大革命时期的东征和北伐战争,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第二次革命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的师长、红军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八路军129师的旅长和太岳军区司令员。
在解放战争中,他担任过纵队司令员、兵团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和云南省主席等职务。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回国后,他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陈赓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员,在长期的战争岁月里显示出卓越的军事天才。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陈赓是一员驰骋沙场的猛将,也是一位爱妻爱子的好丈夫、好父亲。战争年代,他和妻子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他十分想念远方的妻儿,每当接到妻子的来信,他都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解放后,他经常因公外出,于是他与妻子约定一地一信或半月一信。陈赓信守“协议”,从没有让妻子失望过。他虽然对妻子十分痴心,但有一次他却“拒绝”与妻子见面。那是在1948年夏,部队在进行休整,后方留守处想送干部家属到部队探亲。由于部队将有大的行动,决定所有干部家属一律不要来队。有人说司令员可以例外,但陈赓坚决不搞特殊,硬是派人把快要到达部队的妻子动员回去了。
在孩子的眼里,陈赓是一位慈祥而严格的父亲。他工作繁忙,但经常抽时间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表现。他要求孩子们“努力学习,锻炼身体,争取全五分”。他关心的是“你们的工作和学习是不是在力争上游?”、“你们是不是在各方面都很严格地锻炼和严格地要求自己”。陈赓为新中国的诞生出生入死,多次负伤。解放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对待工作毫不松懈。因为他认为自己有幸活下来,如果“不振作”,“有些疲倦感”,那么太对不起牺牲的烈士们。在他健康状况恶化,躺在病榻上的时候,他还在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思考未来卫国战争的设想。1961年3月16日,陈赓大将因病逝世。
“陈赓”生平活动年谱
陈赓的军旅生涯
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二都柳树铺。
1916年底,投笔从戎,到湘军第6团当兵,并参加了护法战争、湘鄂作战等。
1921年秋,开始阅读《新青年》、《社会进化论》等进步书籍,并积极从事反帝爱国运动,立志献身革命。
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参加了湖各界声援“二七”惨案的游行活动。6月1日,积极参加反对日本军阀在长沙制造的“六一”惨案,并负伤。
1924年2月,进入广东陆军讲武学校学习。5月,考入黄浦军校第一期,11月底,毕业留校任职。在此期。参加了省港在罢工和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等重大军事活动。
1926年7月,参加北伐作战。9月,到苏联红军部队学习。翌年2月返回上海。
1927年3月到武汉,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唐生智部任营长。4月下旬,出席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与李立三一起负责政治保卫工作,后随起义部队南下,在贺龙任军长的第12军任营长。会昌战斗中,腿负重伤,历尽艰险潜入上海医治。
1928年4月,奉命到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化名王庸,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隐蔽斗争。
1931年9月,调任红4月,奉任红4军第13师第28团团长。11月初红四方面军成立,任第12师师长,先后率部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情况,同时两次会风鲁迅先生,介绍了苏区军民的斗争情况,并草绘了鄂豫皖苏区事形势图。
1933年3月24日,在上海不幸被叛徒发现而被捕,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后被押送南京,5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逃出南京,到达江西瑞金后,被任命为彭杨步兵学校校长(该校为纪念革命烈士彭、杨而命名),为培养连、排级干部,付出了不少幸劳。
1934年10月,任军委干部团团长,随中央红军中央纵队长征,担负中央机关的警卫任务。并参加了突破乌江、土城、二打遵义、夺取金沙江等作战。
1935年11月下旬,率红13团参加直罗镇战役,手部受伤,12月,任红1军团第1师师长。
1936年2月,率红1师参加东征战役。5月,率部参加西征战役,协同兄弟部队解放甘、宁夏广大地区,11月下旬,率部参加山城堡战役。
1937年2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兼任第1队队长。7月,被调入红31军工作9月,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10月,率部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作战,在夜袭长生口和伏击娘了关以南的七亘村战斗中,毙伤日伪军400余人;在伏击昔阳县黄崖底日军中,歼敌300余人。
1938年3月16日率第386旅在神头岭伏击战中,毙伤日伪军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50余支,骡马600余匹;3月31日在响堂铺伏击战中,毙伤日军400余人,击毁汽车180辆;4月中旬,在长乐村追击战中,歼灭日军2200余人。此后,又率连续破袭日伪军控制蝗交通要道和据点。
1940年1月19日,率第386旅主力及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与薄一波率领的山西决死队第纵队会师。5月,任太岳军区司令员。接着,率部队参加晋战役,歼日军350余人,破坏铁路百余里。7月初,率部反击进犯太岳区安泽县的阎锡山军,歼敌2400余人;8月,率部参加百团大战。
1941年8月,任太岳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随后,又奉命驵成太岳南进支队,开辟岳南根据地。
1942年12月,指挥部队和民兵,围困沁源县城,经过30个月的斗争,于1945年4月,将日伪军逼出沁源,成为抗战史上著名的“沁源围困战”。
1943年11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取为中央候补委员。
1945年8月25日,和刘伯承、邓小平等乘飞返回太行山区。不久,晋冀豫野战军太岳纵队(后改为第4纵队)成立,任纵队司令员。9月10日至10月12日,率部参加上党战役,歼敌1.4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阎锡山部第19军军长史泽波、炮兵司令胡三余等将官多人。
1946年2月至6月,奉命参加临汾、太原、北平等地军事调处执行小组工作。7月至9月,率第4纵队参加闻(喜)夏(县)战役、同蒲战役、临(汾)浮(山)战役,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第31旅、第1旅和阎锡山部的部分主力,计2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打通同蒲铁路的幻想。
1946年11月27日至1947年1月29日,率部协同王震部进行吕梁战役和汾(阳)孝(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阎(锡山)两部3万余人,解放了晋西南大片土地,改善了我军西北战场的战略态势。
1947年4月4日至25日,指挥第4纵队与太岳军区部队发动晋南攻势,歼敌1.8万余人,使吕梁、太岳解放区连成一片,有力地策应了陕北我军的作战。
1947年6月30日,在刘伯承、邓小平统一指挥下,率领第4纵队,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7月,参加中央军委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的作战会议,提出第4纵队南下作战的建议,被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采纳。会议还决定由第4纵队等部队组建陈(赓)谢(富治)兵团,任兵团司令员兼前敌委员会书记,执行挺进豫西,开辟鄂豫陕边区根据地的任务。
1947年8月22日,率部强渡黄河,横扫豫西,在潼(关)洛(阳)间的陇海路上实施机动作战,历时1个多月,歼敌4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西北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作战。10月下旬,率部南进,发起伏牛山东省麓战役,创建新的根据地。12月,率主力东进出击平汉路,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
1948年1月25日,在叶县旧县镇主持召开兵团党委扩大会议,总结5个有来的工作,讨论根据地建设和新式整军运动等问题。3月,率部进行洛阳战役,4月,进行第二次洛阳战役,5月,进行宛西战役,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宛战行,7月,进行豫东阻击战。至8月23日,率部南征1年,作战200余次,歼敌11万人解放人口近千万,建立了鄂豫陕解放区。
1948年11月7日,率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参加淮海战役,先后攻取砀山、李庄、黄村等地歼敌近万人。在战役第二阶段,他受指挥中原野战军第4、第9、第11纵队和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组成的东集团,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全歼国民党军黄维兵团12万余人。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参加了由邓小平、刘伯承、张际春、李达组成的野战军前敌委员会。4月21日,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后挥师上饶、弋阳地区,切断浙赣线,解放闽、浙、赣边境地区,又横扫江西全境,5月22日解放南昌。
1949年7月24日至26日,在南昌与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会晤,商讨有关入粤作战问题。9月7日,在赣州协助叶剑英主持召开进军广州的作战会议。10月,率部由赣南出击广东,10月14日,解放广州。10月26,在阳江、阳春地区歼灭广州逃敌4万余人。11月至12月,参加粤桂边围歼战,歼灭国民党军白崇禧部7万余人。
1949年12月23日,在南宁主持召开师以上干部参加的兵团党委扩大会议,总结两广作战经验,确定进军云南的部署。接着,率部发起滇南战役,追歼企图逃出国境的国民党军第8、第26军共2万人。
1950年2月,担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政府主席、昆明市军管会主任。
1950年7月7日,以中国共产党中央代表身份,应邀率领援越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协助越南人民和军队赢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11月回国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情况。
1951年4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赴朝途中,他腿伤复发,留在大连治疗。8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入朝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
1952年4月初,代理志愿军司令员,重点抓了巩固阵地、改善后勤、加强西海岸防御等关键问题。4月下旬,主持召开了志愿军各兵团、各军参谋长会议,并作了总结发言。6月13日,奉命回国。
1953年9月1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该学院成为培养军队高级科技人才的摇篮。
1954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产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月,任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6年4月,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越南。9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7年2月下旬至6月底,视察南京区、南京军事学院和总高级步校,勘察华东沿海地形和国防工事。9月,随聂荣臻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达成关于苏联政府帮助中国政府研制原子、火箭武器等的“国防新技术协定”。
1958年9月,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多次提出普遍开展国防科技研究的要求,强调实行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
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委员。12月,在广州疗养期间,仍关心科技工作,几次到工厂了解技术革新情况。
1961年3月,开始带病撰写军事著作《作战经验总结》。原计划写序言、作战准备、进攻、防御、追击、转移等六章。在写完序言后,由于心脏病复发,于3月16日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58岁。